1. 浙江金华红色历史
是的金衢盆地盆边断裂带多具同生性质,沉降、堆积都非常飞速,形成山麓相、洪积相的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
但因为陡坡相带非常窄,形成的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厚度一般不大、分布不广條萊垍頭
2. 金华红色文化
怀孕的孕妇在肚子上,别个红毛线,别针
3. 金华革命历史
辛亥革命后,废府制代以道制,义乌属金华道。
1927年废道制改为省县两级制,义乌直属浙江,后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义乌属金华专区或浙江第四专区。
1949年义乌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义乌属金华专区。
1959年浦江并入义乌,1967年浦江仍析出。
1988年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
4. 金华红色文物
不要。
现在金华区内所有文物保护建筑均已达成免费对外开放。
5. 浙江金华红色历史事件
金华火腿,浙江金华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商品。金华火腿色泽鲜艳,红白分明,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美味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條萊垍頭
1/2頭條萊垍
说法1、
金华火腿的来历与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有关,当时宗泽抗金战胜而还,乡亲们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乡亲们撒盐腌制猪腿以便携带,腌制成的猪腿色红似火,便被叫做火腿。后宗泽将“腌腿”献给朝廷,康王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赞不绝口,御名“火腿”,更为火腿锦上添花。又因南宋时期的东阳、义乌、兰溪、浦江、永康、金华等地均属金华府管辖,故这类区域生产的火腿统称为金华火腿。 頭條萊垍
2/2
说法2、條萊垍頭
火腿起来自于温州区域,温州常常闹水灾,又由于沿海,发水灾的时候海水倒灌,等到发水灾过后,农民又从避难的地方回来,有的被淹死的猪从泥沙里被挖出来,经过海水里天然亚硝酸盐和氯化钠的处置,就成为了自然的咸肉或者火腿。
据史料考证,金华火腿始于唐,唐代开元年间陈藏器编纂的《本草拾遗》中记载:“火腿,产金华者佳”;两宋时期,金华火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金华的知名特产;元朝时期,意大利马可波罗将火腿的做法传至欧洲,成为欧洲火腿的由来;明朝时,金华火腿已成为金华乃至浙江著名的特产,并被列为贡品;清代时,金华火腿已外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地。
6. 金华的红色革命依据地
太平天国侍王府坐落于浙江金华古子城酒坊巷,曾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军事指挥所,于1861年构建,是全国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太平天国侍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侍王府,简称侍王府。坐落在金华婺城区城东鼓楼里酒坊巷52一3号,曾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府第,于1861年构建,是国内现存的太平天国建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壁画等艺术品最多的一处,极为罕见。现存侍王府的三宝:团龙、壁画、两株千年古柏。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浙江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开辟为“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对外开放。垍頭條萊
侍王李世贤(1834~1865年),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忠王李秀成的堂弟,太平天国后期的要紧将领,1860年封为侍王,1861年他由安徽、江西进军浙江,5月28日,他率太平军攻克金华后,遂以金华为中心打造太平天国浙江依据地。侍王府为当年李世贤在浙江的指挥中心。垍頭條萊
7. 金华 革命
衢州历史悠久,早在商、周年代,大家就在这里生息。春秋时,是越国的姑篾地,战国时属楚地,秦时属会稽郡,设县为太末,是龙游建县之始。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太末,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024年)设衢州,为衢州建州之始。此后,衢州一直是历代州、郡、路、府等行政机构所在地。
辛亥革命后,曾废衢州府,属金华道。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各县直属浙江。1935年衢州改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署,管辖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寿昌、遂昌、淳安八县。1946年设衢州绥靖公署。1948年又改为省第三专员公署,兼辖金华八县。
1949年5月4日至7日,衢州各县相继解放,于衢县设衢州,并设衢州专员公署,辖衢、龙、常、开、江、遂昌六县和衢州。
1952年松阳、宣平县并入衢州专员公署管辖。1955年3月初撤销衢州专区,衢、龙、常、江等县改属金华区域专员公署。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区域建制,衢州升为省辖市、辖4县1市1区。
行政区划
8. 金华红色革命遗址
金华区红色教育基地如下:條萊垍頭
江南第一家(浦江)
·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东阳)垍頭條萊
·金佛庄烈士陵园(东阳)
·严济慈纪念馆(金华)條萊垍頭
·刘英烈士陵园(永康)
·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金华)頭條萊垍
·杨东海纪念馆(兰溪)
·横店集团鸦片战争电影拍摄基地(东阳)條萊垍頭
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垍頭條萊
·浙能兰溪电厂(兰溪)
·陈望道故居(义乌)條萊垍頭
·杨溪水库水利工程(永康)
·艾青故居(金东区)條萊垍頭
·诸葛八卦村(兰溪)垍頭條萊
·五峰书院(永康)
·黄山八面厅(义乌)條萊垍頭
·抗美援朝雕塑公园(永康)頭條萊垍
·兰溪芥子园(兰溪)
·中共浦江县委旧址(浦江)垍頭條萊
·严济慈陈列馆(东阳)
·磐安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磐安)垍頭條萊
·武警三中队(永康)
·陈亮墓(永康)
·九峰山烈士陵园(婺城区)
·施复亮、施光南故居(金东区)垍頭條萊
·邵飘萍纪念馆(东阳)頭條萊垍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金华)條萊垍頭
·朱丹溪墓(义乌)
·冯雪峰故居(义乌)
·义乌市革命烈士陵园(长城公园)
·吴晗故居(义乌)
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东阳县“一大”会址(东阳)垍頭條萊
·兰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兰溪)
·兰溪桐山后金村仁山书院
·兰溪黄店镇三峰殿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磐安县仁川镇革命烈士园陵(磐安)
·抗美援朝雕塑公园(永康)
·武警三中队(永康)
·金温铁路永康段(永康)頭條萊垍
·方岩风景区(永康)條萊垍頭
·人民小学(永康)頭條萊垍
·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條萊垍頭
·永康市档案馆(永康)
·孝顺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东区)垍頭條萊
·莲塘潘烈士陵园(金东区)
·澧浦烈士墓(金东区)
·私立乃耐初级小学(金东区)
·王姆山炮台(金东区)
·陆乌铁革命烈士墓(婺城区)條萊垍頭
·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婺城区)
·曹国华革命烈士墓(婺城区)條萊垍頭
·双溪口革命烈士墓(婺城区)
·安地烈士陵墓(婺城区)垍頭條萊
·雅畈镇烈士陵墓(婺城区)
·西水东调水库(浦江)垍頭條萊
·张新锦烈士墓(浦江)
·仙华山(浦江)
·塔山公园(浦江)
·通济湖(浦江)垍頭條萊
·江东旧县址(浦江)條萊垍頭
·中国小产品城(义乌)垍頭條萊
·武警义乌市中队(义乌)
·义南德育教育基地(义乌)
·骆宾王公园(义乌)
·崇山不忘国耻碑(义乌)
·吴店烈士陵园(义乌)
9. 金华红色遗址
义乌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建国后,经调查、搜集、整理并出土和保存了一大量自新石器年代至现代各时期的文物、古迹。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共12处,按确定并公布先后顺序排列为:條萊垍頭
双林铁塔原置于塔山乡云黄山下双林寺内。寺毁后,铁塔几经迁移,现保存在县博物馆院内。铁塔原有两座。为8面5层,仿木结构,楼阁式。朱宏基(野塘)铸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其中一座毁于战乱。今留存这座亦仅存2层,残高2.15米。四周设有8面铸花卉铁围栏。塔身铸有人物、动物、佛像、共卉、水波等图案。除局部生锈外,仍旧乌黑发亮。
大安寺塔坐落于县城绣湖畔。宋大观四年(1110)建。因塔旁原有大安教寺而得名。系砖木结构6面5层楼阁式。残高约28米。塔内原置旋而上的木扶梯,外有飞檐回廊,可供人登临揽胜。因年久失修,塔顶早已无存。木结构亦朽,塔身倾斜,塔砖风化破损紧急。垍頭條萊
葛塘碗窑山古窑址坐落于廿三里乡葛塘村碗窑山。系宋代龙窑。窑床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为砖砌拱顶窑。现存窑床堆积约3米。商品以烧制碗为主,兼烧盆、碟、壶、罐、汗瓶等。施满釉,且多为青釉。胎质细腻。纹饰外以篾纹、内以花卉为多。窑床未曾挖掘。垍頭條萊
钓鱼矶塔又名一峰塔。坐落于县城南徐村乡荷叶口东阳江畔的钓鱼矶上。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张维枢倡建,完成5层。继任知县周廷侍命邑人陈思善捐资增建2级。系砖木结构楼阁式。现为6面7层。塔内原沿壁设有木扶梯,盘旋至5层,可登临凭窗远眺。今塔内木构件已朽,塔壁局部风化。頭條萊垍
“培德堂”匾保存在田心乡田心第四村新厅内。上书“培德堂”是林则徐手迹。上款为“道光乙未年”;下款署“少穆林则徐”,并盖有印章。匾系木质,长2.8米,宽1.85米,字阳刻鎏金0.83×0.72(米)。据传林则徐在苏州做官时,曾与田心火腿商王恒山结为好友,应王之请,题写此匾。
吴店烈士墓坐落于吴店乡塘西桥东端小山坡。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时期牺牲的40多位烈士的4座合葬墓。每座墓前有墓碑。上镌烈士名字、职务及牺牲年月地址。墓前有1985年建的“怀英亭”一座。頭條萊垍
宗泽先祖墓坐落于联合乡新厅五龙塘村旁小山坡上。系宋代抗金名将宗泽的曾祖爸爸妈妈和祖爸爸妈妈合葬墓。历经咸丰元年(1851)、1930年等多次修葺,现墓为1981年重修的水泥墓。墓两旁筑有墓首,墓前立有各时期得修墓碑、记事碑3块。
八面厅坐落于黄山乡黄山村。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坐西朝东。现残存后3进3开间及左右厢房,共51间。整座建筑外观古朴,庄重。内外部木雕、石刻精细。全厅分大厅、中厅和两个边厅。
朱丹溪墓坐落于东朱乡朱村谷潭渊(旧名[土+郭]头庵)。经清乾隆年间、民国25年多次修葺。现墓为1982年县有关单位筹资重修。墓前立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元名医朱丹溪之墓”墓碑。墓前侧有朱丹溪生平介绍石碑。墓后为其二子的重建墓。
冯雪峰故居坐落于赤岸乡神坛村。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建筑,2进3开间,左右厢房各2间,内有天井。1937年12月23日至1941年2月,冯雪峰在此写作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初稿及���他作品。故居大门外墙镶嵌“义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雪峰故居”的大理石标志碑。“雪峰故居”由浙江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黄源题写。
吴晗故居坐落于吴店乡苦竹塘村。建于清宣统年间。坐东朝西。系院落式庭院建筑。1进5开间,左右厢房各1间,均有楼。故居内陈列着吴晗用过的遗物。故居大门上方镶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副主席乌兰夫亲笔题写的“吴晗同志故居”青石匾额。照墙内壁左边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于1983年为《吴晗史学论著选集》写作的亲笔题词青石碑。右边有吴晗生平介绍青石碑。正堂两边各悬挂一木刻条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留取丹心照汗青。系北京政协副主席、“三家村”幸存者廖沫沙1984年夏为吴晗故居揭幕亲笔题写。
陈道望故居坐落于何里乡分水塘村。建于清宣统年间。坐北朝南。系院落式庭院建筑,1进5开间,左右厢房各2间。陈望道曾在此翻译了国内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條萊垍頭
古遗址
东岩书舍遗址在县南18公里的赤岸乡赤岸村冯孝祠堂东。为宋名儒徐侨讲学所。现岩上残存“东崦庵”3字,传为徐侨所收。书舍与庵圮废。頭條萊垍
古窑址据查,全县有窑址37处,均属宋、元遗址。分布在廿三里、联合、路东、华溪、徐村、苏溪、楂林、杭畴、赤岸等乡。商品系以碗为主的日用品。其中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有联合乡范家碗窑背窑址,廿三里乡葛塘窑址等。垍頭條萊
古建筑頭條萊垍
经初步调查,全县有明、清时期古建筑1060余处。其中清乾隆以前的有500余处。现将保存较完整,且各具年代特征的记载如下:
古月桥宋嘉定六年(1213)建。位于东朱乡雅治街村西侧龙溪之上。系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的石拱桥。桥洞底宽15米,全桥长31.2米,高4.95米,宽4.5米。桥顶压梁石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字样。
察院厅坐落在杨村乡大水畈村。建于明万历年间。系前监察御史、按察副使龚一清府第。原3进3开间2廊一茶厅。后进焚毁于清光绪年间。现存前进、中进和茶厅。前后檐额枋各设1斗6升平身科2至3朵,外檐斗拱出3跳。
灵威庙坐落在大陈乡大陈村。明万历年间建造。1进3开间。1982年秋,由民间自筹经费按原貌重修。大小藻井斗拱出跳。是义乌典型的家庙建筑。庙前有清道光时期建的戏台、民国时期造的祭亭各1座。此庙系当时陈道兴后裔所建。
存古堂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坐落在义亭乡雅文楼村。原3进3开间,左右设厢房。后2进毁于火。现存前进3开间与左厢房数间。门楼使用磨砖仿木结构梁架式建筑。
花厅又名萃和堂。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在塘李乡陈宅村。3进各3开间。梁架使用抬梁式月梁建筑。额枋平身科1斗6升。整个建筑成一纵轴线,保存完整。條萊垍頭
航慈溪桥据《东山傅氏十九修宗谱》载,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坐落在畈田朱乡先田村航慈溪上游。系6墩平桥板。长46.5米,宽1.9米,高4.5米。
官厅建于明后期。坐落在畈田朱乡陇头朱村。3进3开间2廊。左右设厢房,梁架使用抬梁式直梁建筑,保存较完整。
砖厅约建于清康熙年间。坐落在尚阳乡尚阳村。3进3开间2廊。进与进之间各设天井。各明间梁架为抬梁式。后檐额枋上各设1斗6升平身科。前进前照墙使用磨砖门楼。后进为楼房。
七幢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现存建筑据其特点,约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落于平畴乡大元村。原有5进5开间,其中1、二进在��日战争时期被毁。第五进于太平天国时期焚毁。现存3、四进和左右2幢,共16间,相互对称。3、四进进深6柱,左右2幢进深5柱,有楼房。
礼耕堂建于清乾隆廿七年(1762)。坐落在柳青乡柳一村。3进3开间2郎2厢房。中进正厅进深5柱11檩抬梁式建筑。保存完整。
龙皇亭坐落在倍磊乡倍磊村东端的东溪之上。据其特点,约为清嘉庆年间所建。系4柱重檐歇山顶建筑。柱与柱之间长宽约4米。亭内顶设有八角藻井。整个建筑造型别致,雕刻精细。
倍磊牌坊坐落在倍磊乡倍磊村中部。约建于清嘉庆年间。系4柱3间5楼门楼式仿木结构石牌坊。雕刻精细,具备地方特点。是义乌现在保存较完整的牌坊。
亘古桥清道光九年(1829)建。坐落在下宅乡沿华村大溪下游。系纵联砌置法单孔石拱桥。桥顶设有望柱栏板。桥长 18.4米,宽3米。桥拱宽10.4米,高5.8米。栏板上有“亘古桥”3字和纪年石刻。條萊垍頭
方大宗祠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绪廿四年(1898)。坐落在塘李乡塘下村。建筑规模宏伟。后进建国后重建。前进9开间,中进7开间,屋顶系硬山顶。前进与中进之间天井内设有围栏水池。水池上有双拱石桥1座。條萊垍頭
塘西桥又名普济桥。坐落在航慈溪上游,吴店烈士墓西侧。系框式纵联砌置法2墩3拱石拱桥。长52.2米,宽4.1米。桥顶设有望柱和石栏板。1944年5月9日,共产党领导的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勇士曾在些与日军激战,毙敌20多名。
善慧傅大士塔坐落在塔山乡云黄山顶。据旧县志载:傅大士在云黄山修善行道,建塔3座,各7级,皆称七佛阁梁傅大士行道塔。清康熙十六年(1677)8月17日夜间,3塔均被暴风刮倒。1934年在原址重建现塔,系6面5层砖木结构楼阁式,高约20米。
历史纪念物历史纪念物垍頭條萊
松瀑山摩崖石刻宋。在东朱乡乔溪村南乔峡石壁上刻有:“松瀑泉石”(字径约20×30厘米),“是人间尘外境,何须入峭壁森,佳水澈底清。来坐禅,石危多隐者,春来砌岸锄荒径”(字径约10×10厘米,标点系编者加)。另有“松瀑山”名号石刻101字,分7行阴刻在“金布机”石上,字径约12×12厘米,字面有局部损毁,落款为:“时嘉定丁丑十有1月戊戌里人朱公望应之撰并书”。條萊垍頭
圣寿寺碑记在何里乡圣寿禅寺内。元至正五年(1345)秋8月庚申,秘书少监黄溍撰,集贤院大学士、荣禄医生致仕吴直方篆额,承直郎婺州路义乌县伊兼勤农事周自强书。当时住持僧不宝立石。碑长1.7米,宽 0.85米。现保存完好,字迹明确。條萊垍頭
钓鱼矶摩崖石刻明。在徐村乡荷叶口钓鱼矶西面临东阳江的岩石上。刻有“春潭瑞石熊人霖题”字样。现残存“潭石”2字。每字高约60厘米。余因采石而毁。
竺阳洞又名祝公岩。在华溪乡武岩山麓。有明万历义乌知县周士英、竺阳洞主虞国奇写作的《祝公岩记》等石碑3块。岩上还嵌有虞国奇所书“云山石室”、“漱水枕流”与清乾隆年间鹤洲虞恩绶所书“云飞”等石匾。
坞菇山摩崖石刻在毛店乡毛店村坞菇山下西部岩石上。刻有“景泰丙子至已卯莲年大旱,开通水甽,貌儿塘、耙塘、藕荷塘,放水承注坞菇山下横路山下田地囗囗四斗耳”(明景泰丙子至天顺已卯为1456--1459。标点系编者加)。这是记载古时候水利、气象的珍贵资料。现除局部风化外,保存较完整。
冯孝祠堂碑记共2块。在赤岸乡赤岸村冯孝祠堂内。系明嘉靖年间。现嵌于祠堂内墙,保存完整。條萊垍頭
吴闻斋(吴晗之父)墓碑现代。在吴店乡苦竹塘村的苦山之北。碑文为“吴闻斋之墓”。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沈钧儒题写。现保存完整。
陈榥墓碑近代。在县城南凤凰山南面。碑文为“陈乐书先生暨徐夫人之墓”。系著名教育家、金石字画家经亨颐题刻。现保存完整。
古墓碑
西周墓在平畴乡平畴村南200米的大山边缘脊(又名木见山)。1981年11月经浙江文管会批准,由金华区域文管会主持进行挖掘。墓中出土62件随葬品,墓左边挖出52件,合计114件。其中原始青瓷100件,陶器及其他器物14件。主要器物有盉、盂、盘、豆、罐等。数目之多,在浙江境内还属少见。西周原始青瓷的出土,为研究本省原始青瓷的生产状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据古陶瓷专家判断,这批原始青瓷属当地商品。
颜孝子墓秦。在县城东面,针织器材厂宿舍之西。系孝子颜乌与其父墓。墓前原有“孝德感乌”石碑坊。墓与牌坊皆于“文化大革命”初被毁,遗址尚存。
骆宾王墓唐。在廿三里乡丁店村口。旧县志载:“崇祯十三年守道莱阳宋公蘖,知县熊人霖重修立碑。”墓前有石牌坊一座。墓与石牌坊已毁。现仅存清道光廿二年(1842)重修墓碑,碑文为:“唐侍御史谥文忠骆公赠淑人范氏合墓”。
徐侨墓宋。旧县志载:“徐侨墓在五云山下。”即现何里乡何斯路村南500米处的五云寺南侧。墓已毁,址尚存。垍頭條萊
冯友仁墓宋。在赤岸乡赤岸至神坛的路旁山坡上。旧县志载:“赵孟頫作铭,陈大绶题石”。现墓还可以辨认,墓面已毁。條萊垍頭
张宣墓宋。兵部尚书张宣之墓。旧县志载:“在县北三十五里水碓塘。”即今巧溪乡溪北村水碓塘山(又名石柱山)。墓坐北朝南。正对龙祈山。墓已毁,址尚存。垍頭條萊
张湍墓宋郡马张湍之墓。旧县志载:“在县北三十五里迎祥寺。”即今巧溪乡背安福寺东北。墓坐西朝东。现已塌陷。墓前残存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墓碑。
王祎墓在徐村乡青岩傅村南象鼻岗。墓前原立有“皇明诏使王忠文先生墓”碑。现墓已毁,碑佚。墓址尚存。
龚一清墓明。在桥东乡东坑村子龙山南麓。兰溪陆可教为之铭。李志表其封曰:“正直君子龚公之墓”。现残存墓包。墓碑佚。
吴百朋墓明。在桥东乡山口村青龙山(俗称尚书坟山)。旧县志载:“钦差工部主事王再聘造坟,遣分守金衢右参政张希召谕祭葬,礼部尚书兼学士汪镗状,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马自强志铭”。现墓已塌陷,址可辨。頭條萊垍
金世俊墓明。工部侍郎金世俊之墓。旧县志载:“墓在龙祈山”。即今新新乡同裕村山南。墓已毁。墓志保存在县博物馆。垍頭條萊
乔亭墓葬群明、清。在东朱乡乔亭村口蟹钳形坡上。共有墓17座(前14座,后3座)。其中有闽浙总戎功绶镇抚赠武德将军冯子名墓。墓群一字形排开。每座墓前置有石案桌、石凳等。现墓群保存完好。
革命纪念物
太平天国标语在大陈乡凰升塘村一木厅大门上。标语为“天国同胜”。字迹还可以辩认。一木厅的明间中柱上原有“文武官员开流绪,河山带丽定乾坤”对联。现字迹难辩。
楂林烈士墓坐落于楂林乡楂林村南公路旁。1963年4月5日建。分3个合葬墓穴,墓前立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24位革命烈士名字、籍贯、牺牲年月的墓碑。其中有日本反战同盟会会员、中共党员坂本寅吉。
大陈烈士墓坐落于大阿乡一村公路旁。1965年5月1日建。墓前立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牺���的9位革命烈士名字的墓碑。
东塘烈士墓坐落于东塘村门前杜门电站旁,山顶上安葬着金萧支队坚勇大队大队长崔洪生(陈福明)骨灰,山下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援外牺牲的7位革命烈士。
尚经烈士墓坐落于尚经乡尚经村后山坡上。建于1977年3月。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牺牲的黄勇等5位革命烈士。
冯沾濡烈士墓坐落于赤岩乡赤岩至神坛路旁山坡上。墓碑为冯雪峰、朱祖芬同立。冯沾濡系中共党员,牺牲于1943年。頭條萊垍
烈士公园坐落于稠城镇新马路北端,义乌中学后面。占地3000平米。为纪念自1926年冬义乌打造中共组织以来,为革命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烈士而建。主体工程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83年3月建成,高12.2米。正面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字,系摹郭沫若手迹。大门匾额“烈士公园”,系全国著名书法家陈叔亮手书。
吴山民墓1977年建于溪华乡里美山村的鲤鱼形山东坡。條萊垍頭
馆藏文物
义乌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2800余件。
其中革命文物72件。有太平天国马刀3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坚勇大队革命战士用的大刀、号角、各式鸟枪、钢笔、子弹袋、橡皮、藏盐用的竹筒、掩护身份用的油漆工具,与文件袋、大斗碗等69件。
古旧字画45件。其中有元雷峰塔藏经1件;明陈道复、倪仁吉,清王时敏、恽寿平,与近代张书旗、潘天寿、齐白石、吴昌硕等名家字画18件。
约10万年之前的硅化木、骨化石19件。條萊垍頭
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镞、石箭头、石刀等19件。
西周至清朝各类陶瓷器1191件。其中属珍贵出土文物的有西周时期的盉、盂、盘、豆、碗、器盖等原始青瓷器和扁腹圜底罐、平底罐、扁腹圈足罐、扁腹圈足小罐、陶纺轮、陶坛等陶器;春秋战国时期的米格印纹陶罐、米格印纹红陶罐、细方格印纹陶罐、陶坛、复合印纹陶瓮、原始瓷小碗等;西、东汉时期的双铺兽双耳釉陶瓿、双铺兽双系釉陶壶、三兽足双耳三兽盖釉陶鼎、云纹釉陶盒、带盖泡菜罐、红陶灶、陶纺轮、釉陶勺、釉陶豆、陶羊厩、陶井、陶牛、陶羊、陶鸡、陶俑等;三国时期的青瓷陶灶、陶釜、陶熏炉、釉陶直筒罐等;东西晋时期的青瓷铺兽盘口壶、青瓷虎子、狮形水注、瓷灯盏、鸡头壶、青瓷瓢、青瓷耳杯等;南北朝时期的四桥系青瓷罐、青瓷虎子、四系龙瓶、假圈足荷花瓣碗等;唐时期的三彩瓷枕、三彩带流小罐等;五代时期的青瓷小鸡头壶等;宋时期的长方形抄手观砚、十二生肖堆纹瓶、青黑瓷人兽堆纹瓶、瓜楞粉盒、带柄荷花执壶、青瓷双鱼盘等;元时期的青瓷荷叶罐、青瓷碗、盘、洗、鼓钉炉、鱼形青瓷水注、玉壶春瓶、大吉瓶等。垍頭條萊
春秋战国至清朝的各类铜器310件。其中属珍贵出土文物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铜镞、铜斧、铜箭头等;汉代的铜弩机、铜矛、铜戟、双铺兽衔环铜鋗、双铺兽衔环铜釜、双铺兽衔环铜壶、铜鐎壶、铜鐎斗、铜奁、带柄铜碗、流金神兽镜、日光镜、四雏镜、天皇镜、规矩镜、四神镜、四乳四神镜等;三国时的铜洗、龙兽镜、鎏金神兽镜等;西东晋时的铜鐎斗、铜熨斗、五乳五神镜等;南北朝时的神兽镜等;唐代的神兽葡萄镜、葡萄镜、天马行空镜、棱花镜、神兽镜、葵形神兽镜、菱形双凤衔绶镜、葵形花鸟镜、鹦鹉衔绶镜等;宋代的执柄圆镜、龙凤镜、方镜等;元代的铜权、为善最乐镜等;明代的象纽盖缕空大明宣德铜薰炉等。垍頭條萊
还有宋代的金龙、汉五铢钱和王莽货泉古币等珍品。
10. 浙江金华红色旅游
11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省级权威主流媒体和大型互联网媒体聚焦浦江,报道我县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组织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大篇幅、多角度、全方面呈现了浦江的进步成就。
11月1日,浙江卫视播出《家国情怀——吴山明红色专题文献画展在浦江拓展》。
11月3日,学习强国平台刊发《金华浦江:“来料加工+居家养老”活了康养的道路》一文,介绍了我县郑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的手工活加工工作,让他们不出门就赚到了零烧钱。
走进金华浦江县郑宅镇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能听见阵阵爽朗笑声,几位老人围坐在一块,正熟练翻转着手中的香水瓶子,一拧一贴,仅需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道加工工序。这是郑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的手工活加工工作,简单且轻松的手工活已然成为一些老人赚钱的主要渠道。王思秋奶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餐已有两年,她说:“这类手工活做起来也不如何费力气,完成一个有一分二厘的收入,速度快的时候一天能赚个五六十元,在养老中心有人谈心聊天、有饭吃,还可以赚钱。”
郑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浦江恩洁居家养老服务公司负责配送快餐食,配送快餐服务覆盖17个村,就餐老人达220余人。该公司负责人吴建勋发现,镇区老年人就业机会不足。于是,吴建勋向浦江县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建议在中心内开设手工活加工点,为老人提供劳动机会,这个建议与浦江县民政局近年来拓展提高的养老服务工作十分契合,于是吴建勋一边负责与手工活提供商对接,一边帮助老人把做好的手工活运送给提供商,不到一个月时间,来做手工活的老人就有15人。
伴随工作的不断深入,来做手工活的老人愈加多,大伙边聊天边干活,不只把每一个月的就餐成本赚到了,还有钱结余,不出门就赚到了零烧钱,老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据悉,现在除去郑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外,浦江县浦南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郑家坞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也都增设了此类手工活加工点,来满足老年人劳动需要。
11月16日,央视新闻播出《浙江企业应用绿电成“时髦” 赋能制造业进步》,讲述我县供电部门主动上门为企业对接绿电买卖需要,帮助企业减排降碳。
11月19日,《浙江日报》整版报道《翰墨扬正气 清风入人心》。金华素有“江南小邹鲁”之称,是“金星与婺女星争华”之地。
八婺大地孕育出吕祖谦、陈亮、宋濂等文化名人,出现了浦江郑义门等以孝义清廉闻名的世家望族……
深厚的历史文化赋予了金华清廉文化颇具辨识度的特点标识,也成为当地新年代廉政文化建设的要紧源泉。
十月末,“礼赞百年 翰墨清风”清廉字画艺术活动暨全国清廉书法作品大展系列活动在金华浦江县举行。省内外著名字画大师齐聚一堂,以字画艺术为载体,讴歌党的光辉营业额,传播清廉理念,打造风清气正、健康清朗的浓厚环境,纵深推进清廉浙江建设。
蜿蜒浦阳江,秀丽仙华山。自宋代以来,浦江字画名家辈出,被誉为“中国字画之乡”。现在,浦江字画正以更加兴盛的面貌走进新年代。此次活动正是把“清廉文化”和“字画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为党风廉政建设注入新内涵。
“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一句句直抵心灵的廉政格言、一幅幅内涵深刻的精美字画,让参观者既领略了艺术作品的独特魔力,又同意了廉洁文化的浸润洗��。
本次系列活动除去清廉书法作品大展,还有清廉字画艺术活动与清廉文化阵地建设研讨会等精彩内容,分设浦江文景字画会展中心、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等活动区。
“万年上山,稻作之源。千年郑氏,名声鹤起。‘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在“江南第一家”牌楼前广场,“礼赞百年 翰墨清风”清廉字画艺术活动启动仪式在优美动听的《万年稻米香 千年家风传》诗歌朗诵声中拉开帷幕。
现场,来自浙江婺剧研究院的演员为大伙带来清廉婺剧《郑义门》选段,精彩的表演博得台下阵阵掌声。10位清廉字画获奖作者、嘉宾代表上台用不一样的字体书写“廉”字,一同组成一幅长卷作品。活动还以清廉建设、家风家训为主题,在江南第一家廉政馆设计“百年‘纪’忆 浙里‘清’风”清廉建设成就展,回顾传承纪检监察百年奋斗经历和宝贵经验,总结展示浙江推进清廉机关、清廉村居、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企业、清廉交通等清廉单元建设,深化建设清廉文化高地的工作实践。
活动结束后,参会嘉宾沿着郑义门九座牌坊群、特点老街、郑义门宗祠一路参观。清廉字画作品、清廉家风故事……大伙时不时停下脚步驻足观看,现场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清廉环境。杭坪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把清廉文化通过传统剪纸艺术展示了出来。一张张红色的彩纸被裁剪成一幅幅栩栩如生、妙趣天成、含义丰富的“清廉”作品,打造出了崇廉尚洁的校园环境,也激起了师生们清廉正气的自觉性。同学们高超的剪纸技艺,引得参观嘉宾连连点赞。
在推进新年代清廉文化阵地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与省内外各地纪委、宣传部、文旅系统有关负责人齐聚郑义门宗祠,就深化清廉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用途进行深入探讨,总结交流清廉文化阵地建设成就,为深化清廉文化建设,标本兼治推进不敢腐、不可以腐、不想腐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
本次活动由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浙江纪委省监委主办,浙江书法家协会、金华纪委市监委、浦江县委县政府承办,四川成都纪委市监委、江苏扬州纪委市监委、湖南益阳纪委市监委协办。
11月30日,学习强国平台刊发《金华浦江“红色台门里”探索基层治理新路》一文,介绍了我县浦阳街道在太白社区试点开设了台门超市,达成了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模式,推进居民从“要我管”向“我要管”的转变。
“我用积分换了两斤鸡蛋和一瓶酱油,你换了什么?”“我换了食用油和纸巾,想再看看别的。”“那你的积分挺多啊!”……
每逢周五,坐落于金华浦江县浦阳街道太白社区的台门超市,总会挤满前来用积分兑换产品的大爷大妈。他们相互交流积分数目,比一比哪个为社区作出的贡献更多。
前期,浦江县委组织部联合浦阳街道在太白社区试点开设台门超市,鼓励当地60周岁以上的老年群体,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调解邻里纠纷等方法获得相应积分,再用积分到台门超市兑换等值产品。台门超市提供的产品,均由浦阳街道党建网盟成员中联超市捐赠。
“台门超市的开设,是对‘红色台门里’工作机制的丰富和健全。”浦阳街道党工委书记柳钢明说,台门超市通过勉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这既是“红色台门里”服务内涵的延伸,也是达成居民共乐、共惠、共安、共德、共富的基层自治实践。接下去,他们将在其他社区“复制”这一成功经验。
去年以来,浦江以城市居民聚居的“���门里”(浦江方言,指同村共用一个明堂、毗邻而居的家庭)为切入点,以党建为引领,推行“红色台门里”工作机制,就地、就近解决群众的“重点小事”,走出一条“党群互动、台门相亲、精治共建”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使“台门里”成为邻里同舟共济、矛盾纠纷自解、文明素养齐升、美好生活共享相结合的自治体。塔山社区“红色台门里”邻里座谈会
现在,浦江县机关在职党员已亮出“机关党员户”标识牌5000多块、“机关干部户”标识牌6000多块,通过“亮身份”带头参与志愿服务;组织13个机关单位组成县级机关党建服务网盟,列出98项服务社区清单,加大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互促融合;由社区“红色里长”采集居民烦心事,召集居民代表共商民生实事、共解邻里矛盾;全县推行“5+1”好家风评价体系,以“台门里”为单位拓展“家风指数评比”,并联合浦江农商银行推出“好家风贷”等商品,让“好家风”家庭获得更打折的金融服务……
“红色台门里”达成了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模式,完善了居民广泛参与、民主协商的自治机制,重构了和谐邻里关系,推进居民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对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11月,“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和“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座谈会引发国家省市权威媒体及国外媒体的广泛报道。截至12月3日,国家级媒体刊发报道73篇;省、市媒体刊发报道77篇;国外媒体刊发报道310条。
以下为部分新闻报道。
11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国博启幕 展出最早的炭化稻米等两百件珍贵文物》。
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中国三农报道]《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国博拓展 展出最早的炭化稻米等珍贵文物》。
11月23日,光明日报报道了《一粒米·一群人·一万年——“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印象》。
底部有酿酒残留物的陶壶展厅用稻谷打造环境。
一万年前,先民们开始陆续走出洞穴,走向旷野。上山人从洞穴中走出,到旷野中定居,意味着古时候先民存活空间的扩大和存活能力的提高,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大步。那样走出洞穴的上山人怎么样生活?他们吃那些?用什么?住在什么地方?
走进国家博物馆南1展厅,“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给出了答案。
“吃”——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
一万年前的上山人,种水稻、吃大米。
之前的考古挖掘告诉大家,一万两千年前,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的先民也吃大米,但那都是采集的野生稻。而上山人吃的大米,是自己种植的。
展厅中央,精心布置过的展柜中隆重陈列着一个极小的物件:一粒已炭化的米粒。这粒米发现于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的地层中,是上山文化早期,距今上万年。通过科技考古,专家们认定这粒米是人工栽培的,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也就是说上山文化的先民们,是已知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经过2024年的考古挖掘,现在已在浙江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处,在其中又出土了很多的炭化稻米,证明在当时稻米的食用已较为常见。
上山人不只食用稻米,稻子的其他部位也物尽其用。在展览中大家可以明确地看到,上山文化的陶片中有稻壳、稻叶、稻穗等物。专家讲解,由于当时制作陶器的土质比较粗松,上山先民们在陶土中加入稻的残余物,不仅能够减轻陶器的重量,而且可以增加陶土的黏性,预防在烧制过程中开裂。如���变废为宝、一石二鸟,不能不叫人叹服上山先民们的智慧。
当然,上山人更不是只有主食。考古职员在遗址中没发现动物骸骨,由于这里的酸性土壤将它们腐蚀殆尽,但挖掘出的部分石器展示了上山人饭、肉搭配的一面。如展柜里那些形似甜甜圈的穿孔石器,就是投掷工具,孔里系上绳子,扔出去后容易收购。还有石球,也是用来打猎的。
展台上还有一件陶壶——研究职员在壶底发现了酿酒的残余物,可见上山人已经学会酿酒技术。
有饭,有肉,还有酒,万年前的上山人充推荐受着走出洞穴的“精彩生活”。
“用”——世界最早的彩陶
精彩的生活远不止于舌尖上。
展柜里有一些打制的石片。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们的刃部有水稻的成分,这说明这类石器在当时是水稻的收割工具。除此之外还有石头制作而成的磨盘、磨石、磨棒,它们则是当时的去稻壳工具。研究者们曾用它们做过实验:将适当的稻谷放在磨盘之上,用磨棒挤压磋磨。结果发现,脱粒成效非常不错,不只脱壳率高而且米粒完整。
而更叫人惊叹的是,万年前的上山人对美有着这样的追求。记者注意到,那些用于盛放食物的陶器,无论是如脸盆大小的陶盆,还是可握在手心里的陶杯,大都是外红里白的彩陶。而且,不知是否为了延续上山人的审美,部分上山陶器修复时用的石膏不是惯常的白色,而是染成了砖红色。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发现者蒋乐平告诉记者,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除去色彩,上山彩陶的精彩还在于那些陶器上的神秘符号。中心展柜里的那件红色双耳陶壶,在肩颈结合部位,绘制了四组两两对应的白色点彩,看着像是八卦。附近展柜里还有一块陶器残片,用白色颜料画了一个完整的太阳图案,旁边是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叫人浮想翩翩:这是太阳崇拜吗?
“住”——远古中国第一村
智慧的上山先民们,对住的地方当然也不含糊。
一万年前,当其他区域的先人还在过穴居生活时,上山先民们已经率先走出洞穴,在旷野之上搭建了我们的房屋,过上了农耕定居生活。因此,上山遗址被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赞誉为:“远古中国第一村”。
上山人开始定居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各类房址,主要包含了干栏式房子、半地穴式房子和地面式房子。为了让观众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展览做了一个模型沙盘,复原了上山人的村落。一块块水稻田间,茅草房星罗棋布,大家在其间劳作、收成、繁衍、生息。
展览中还特别介绍了聚落进步的一个要紧特点——环壕。顾名思义,环壕就是环绕于某个中心的壕沟,功能像后来的护城河,刚开始是用来抵御洪水、猛兽的侵袭,后来用于防御敌人攻击。在现在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中,多处有环壕遗迹。其中桥头遗址的“环壕——中心台地”遗址叫人印象深刻。环壕将中心台地和聚落区隔离起来,深度超越2米、宽度近10米。这条环壕围绕的是一个边长40米的近方形中心台地,上面集中了红烧土、房址、墓葬和器物坑等各种遗迹。专家推断这个中心台地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可能是祭祀场合。
走出展厅,脑海中幻化出一幅万年前上山人的生活图景:稻谷熟了,遍地金黄。先民们用石片、石刀收割,用石磨将稻谷脱壳;大米做成白花花、香喷喷的米饭;有的还磨成粉,制成米浆,封存在罐子里发酵,酿成酒;脱粒后的稻壳也不浪费,拌入陶土制作成器。遇见特殊日子,大家从各自居住的房屋中走出来,聚集到村子中心的台地上,进行庄重的���祀。要说最快乐的,可能是打猎满载而归,众人共享,开怀畅饮……
(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吴宜洁)(本文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李韵摄)
11月23日,中国年轻人报刊发了《一万年前哪个种稻》。这件彩陶壶中发现了酿酒的证据,因此,9000年前的上山人可能已经学会酿酒技术,这只陶壶就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酒器。 余冠辰/摄观众在观看炭化稻米。 余冠辰/摄展览一角。 余冠辰/摄
一万年前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很多彩陶遗存……2000年11月,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被发现。经过2024年挖掘与研究,上山文化已明确了两个世界第1、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同时,它还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含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要紧标志性遗存。
展览展出一粒炭化稻米,距今约11000-8500年,2006年浙江上山遗址出土。这是现在通过系统浮选法在层位明确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上山遗址发现了包含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类发现让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1万年前,刷新了大家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
农业起源和人类起源、国家起源一道,构成人高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水稻到今天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农业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法。很多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上山,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由来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要紧起点。
近九旬高龄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浙江的遗址名连起来看非常有画面感,从漂亮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这是一条文明从远古走来的诗意的道路,也是中国文明的溯源的道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年轻人报
11月23日,《中国新闻报》报道《见证万年稻源 浙江上山文化将申遗》11月30日,《人民日报国外版》报道《万年稻米、最早彩陶齐聚国博 上山文化展曝光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向世界推广上山文化。万年稻米、最早彩陶齐聚国博
上山文化展曝光世界稻作文明起源上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叶宾得摄上山文化陶器。
叶宾得摄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彩陶片。
叶宾得摄
你了解1万年前的稻米是什么人种的吗?你了解最早的彩陶有什么花纹?
在日前开幕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上,丰富的考古成就向你讲述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故事。
水稻养活了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农业的进步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多年的考古挖掘,在浙江共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处,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很多彩陶遗存。上山文化考古成就举世瞩目,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由来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要紧起点。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家公务员考试古掌握、浙江委宣传部、浙江文化和旅游厅一同主办,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近200件,结合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方法,生动展示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反映中国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阐释上山文化考古发现的要紧意义。
展厅中央,一个圆形容器中陈列着一粒已炭化的稻米。透过放大镜,可以看清它的样子。这粒米2006年发现于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的地层中,是上山文化早期,距今有上万年历史。经剖析研究,专家们认定这粒稻米是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它是现在通过系统浮选法在层位明确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发现者蒋乐平说,上山遗址发现了包含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类发现让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1万年前,刷新了大家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除此之外,在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永康湖西遗址均发现了数目丰富的炭化稻米,表明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愈加常见。
从朴拙的大口陶盆到精巧的彩陶壶,上山文化不同时期陶器风格的演变在展览中明确可见。据蒋乐平介绍,大敞口、小平底的陶盆是上山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器物,陶土中一般羼合稻谷壳等有机质。
“这件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中发现了酿酒的证据,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酒器。”蒋乐平说,在壶内残余物中发现了一种加热产生的糊化淀粉,经测试研究,发现残留物与低温发酵的损伤特点相符,而低温发酵是酿酒的基本原理。由此判断,9000年前生活于桥头遗址的上山文化先民可能已经学会酿酒技术。
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不少陶器及残片上带有神秘的纹饰图案。展柜里一件红色双耳陶壶,肩颈部有四组两两对应的白色点彩,看着像是八卦纹。桥头遗址出土的一块夹砂陶片,在鲜红陶衣上,用白色颜料涂画了带有一周辐射短线的圆形,宛若太阳纹,旁边还画着两个顶角相对的三角形。独特的纹饰勾起大家的遐想:这和远古的太阳崇拜有没关系?
展览开幕当天,“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学术座谈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会议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讨上山文化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意义及其申遗的价值
11月30日《中国文化报》“文脉”版报道《上山文化:三个“中国最早” 两个“世界第一”》。
一个展里居然有三个“中国最早”、两个世界“第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踏上万年时空穿梭之旅,叩响通往“远古中华第一村”的大门。
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
一万年前,“巨人”的脚印,落在了浙江浦江,这就是上山人。一万年前,一个大部分洞穴人还要在岭南山地延续生活几千年的时间点,上山人却告别了山林洞穴的存活模式,走向旷野,勾画出东亚区域历史长卷中让人惊叹的一笔。
2000年秋冬季节之际,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沉睡了万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从万年前的时空,“跳跃”到考古学家眼前,突破了此前大家关于中国南方区域新石器早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和面貌的认识,使大家对河姆渡文化之前的史前史有了探索的方向。在此之后,基于一系列有关遗址的挖掘和认识,2006年考古学界将这些遗存命名为上山文化,从此开启了对上山文化的全方位研究。
今年是上山遗址发现第21个年头,同时又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家公务员考试古掌握、浙江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一同主办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亮相国博。展览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含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迹等上山文化要紧标志性遗存。同时辅助丰富的考古学常识介绍、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展示方法,展示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反映中国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呈现上山文化考古发现的要紧意义。
国内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表示,上山文化已明确了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题词和严文明“远古中华第一村”的题词,更是对上山文化价值内涵的高度概括。
最早的水稻
现在,考古研究证明,上山稻是世界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由来地。
走进展厅,只见展柜中陈列着一个靠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小的黑点——一粒已炭化的米粒。而正是在这粒炭化稻米中,考古学家看到了绵延万年的人类文化基因。
这粒完整的炭化稻米发现于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的地层中,是上山文化早期遗存,距今上万年。有关专家表示,经过栽培并驯化的稻粒更饱满,其长宽比相对于野生稻要小,这粒炭化稻米属人工栽培,是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通过科技考古,专家们还认定,它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换言之,上山文化的先民们,是已知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同时,在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永康湖西遗址均发现了数目丰富的上山文化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愈加常见。
据介绍, 上山遗址发现了包含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类发现让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一万年前,刷新了大家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上山文化不只在中华文明的由来和形成中占有要紧地位,对于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要紧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从进化论的视角阐释了他对于上山文化乃至上山遗址在稻作农业起源中要紧地位的考虑。他觉得,人类无意识改变植物生物性的耕种行为开启了植物的驯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的耕种行为在前,然后才出现驯化作物,并且主导了植物的驯化方向和速率。最早的稻作农耕行为上山文化最早出现,稻作农业的源头和农耕村落的源头都是上山文化。”
上山遗址的陶器多为夹炭陶。在陶片的断面上可以明确地察看到陶器胎土中掺和稻壳、稻叶、稻穗和植物茎秆留下的痕迹。上山早期90%以上的夹炭陶,都掺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砻糠,即脱粒取米后的碎壳。大家有意识地在食用稻米之后,将这类稻的残余物掺和在陶土中制作陶器。剖析表明,这类稻遗存所反映的生物特点有明显的驯化征兆,稻壳中保留的小穗轴特点,证明了上山文化已出现栽培稻,稻米已经成为上山人要紧的粮食之一。同时,研究者在石片、石磨盘等器物上,发现了收割禾本科植物的“镰刀光泽”和加工稻谷的多重证据,表明水稻的收割工具已经出现。磨盘、磨棒的配套用,可能常常用于稻谷脱粒。
多学科研究成就均指向一个结论: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由来地。现在,考古学家正在大力探寻上山文化的水稻田,期望为上山文化稻作农业提供更完整的证据链。
最早的彩陶
彩陶是黄河流域史前文化的要紧符号,庙底沟、半坡、仰韶耳熟能详,但中国最早的彩陶出目前钱塘江流域,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就出土丰富的彩陶。跨湖桥彩陶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山文化,陶器是上山文化的浓缩,中晚期彩陶的出现,正是上山文化农业文明的体现。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文化发现者蒋乐平坦言,上山文化的彩陶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据悉,上山文化的彩陶可分为红彩和乳白彩两种。红彩主要为条带彩,装饰于盆罐类器的唇口或肩颈地方。最典型的器物是大口盆。这种器物外壁施红衣、内壁施乳白衣,口沿部位施一周颜色深红的红彩带,器形规整精致。这种彩陶出目前湖西、桥头、下汤、小黄山等上山文化中晚期遗址。乳白彩的纹饰更为丰富,主要见于壶、壶形罐、圈足盘和碗形器上,多见于前两类器物的肩颈部和后两类器物的腹部,施于陶衣之上,触摸有隆突感。纹饰见有太阳纹、短线组合纹、折齿纹和点彩等。
太阳纹是指代最为明确的具象符号,体现了意识、信仰等精神文化内涵。其中几组短线组合纹被指觉得最早的卦符,最为神秘,值得深入探索。这种彩陶主要出目前桥头和湖西遗址。上山文化的神秘图符在跨湖桥文化中得到传承,除卦符外,还有田字符号,这体现了浙江区域远古文化的独特体系。
“上山文化的彩陶就是当时的‘高档’手工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看来,上山文化的陶器器形尽管简单,但拥有了成熟的制作工艺,最鲜明的就是化妆土技术,还有彩绘、渲染、用彩搭配等,纹饰简单但非常有用意,要进一步注意观察和研究。“就彩陶而言,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实至名归。”王仁湘说。
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
“一粒稻米的背后升起了一缕炊烟。”一万年前,当其他区域的先人还在过穴居生活时,上山先民们已经率先走出洞穴,在旷野之上搭建了我们的房屋,过上了农耕定居生活。房子建筑是上山文化定居的最直接证据。现在在上山文化遗址中常见发现了建造房子的证据,种类主要包含干栏式房子、半地穴式房子和地面式房子。
上山文化率先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定居聚落,即早期村落,是中国农业社会的发端。上山遗址早期出现了较多带柱洞结构的遗迹和带沟槽基础的房址,晚期出现了有规律的房址。荷花山遗址也发现有规律的柱洞分布。柱洞所指示的建筑总是是地面式的或干栏式的,在江南区域中、晚期新石器年代遗址中十分常见。这种居住模式在上山文化时期已经基本确立。
“这不只反映出上山文化早在一万年前就已进入定居社会,而且已呈现较为复杂的村落形态。”中国家公务员考试古掌握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表示,上山文化反映了比较全方位、典型的新石器年代早期群落和文化面貌,“它让大家认识到那个年代的复杂化程度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简单。”
“上山文化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意义重大,是继良渚古城之后可以直接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要紧文化遗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觉得,它揭示了钱塘江流域文明的进步对东亚区域文明进程的贡献,同时也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稻作起源的种类空白,也是展示“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深教授、中国家公务员考试古掌握副理事长赵辉表示:“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上山文化在它之前找到一个5000年的基础。浙江的史前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要继续在这个序列里做研究,目前大家还没说得非常了解、认识得非常透彻。”
的确,从一万年前开始,上山文化遗址群在钱塘江流域的聚落性分布并向周围区域扩散进步的态势,呈现出的便是农耕定居文明的刚开始景观,更展示了中国乃���整个东亚区域稻作农业社会初创和形成期的文明模式与此后延续数千年进步的文明基因。
走出展厅,一位观众描绘了他“脑补”的万年前上山生活活画面:当末次冰期的寒意渐渐退去,稻花香飘散在钱塘江两岸的河谷盆地里,摇曳的稻穗在风中等待着成熟,等待着走出洞穴的第一批人群,他们在采集打猎的同时,还将捧着稻米,收成、繁衍、生息。他们的足迹停留在上山、桥头和湖西,他们的家园遗留在荷花山、小黄山和下汤的梦里。那里有他们修筑过的环壕、居住过的房子;那里有他们种植过的田地、圈养过的动物;那里还有他们用过的器具和思念之人的坟墓……▲ 上山人定居村落遗迹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炭化稻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同时,上山文化还要到了国际上的关注。《环球时报》国外社媒Facebook、Twitter官方账号发布我县“上山文化”特展及其成就消息。
原标题:《11月,海量国家省市权威媒体报道我县!》